Cover_鋅皮娃娃兵_11.21    

 

  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從那場沒有人需要的戰爭活下來,將來會怎樣。請不要提到我的名字。我什麼也不怕,但我不願意被留在這段歷史裡。

 

  一位步兵排排長,《鋅皮娃娃兵》

 

 

  二戰結束不過三十年,蘇聯在1979年投入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當時數萬年輕人受政府鼓舞、欺騙投入戰場,最終落得「鋅皮裹屍」的下場。母親只能看著裝在鋅皮棺材中的孩子,無法相信她生命中的「小太陽」就此消逝。

 

  對台灣人而言阿富汗戰爭是個陌生的名詞自九一一後與蓋達和反恐戰爭聯繫在一起鮮少人知道蘇聯也曾經入侵過阿富汗和當時受美軍扶持的蓋達組織交戰,雖然本書並未在戰爭原因多做著墨,但從書中受訪者的訪談觀點和我自己去搜尋的紀錄片來看,這場戰爭確實是場不被需要的戰爭。

 

  和美國以解放和帶來民主政權入侵伊拉克的感覺差不多,蘇聯也是以推廣社會主義、協助和發展等理由入侵阿富汗(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這裡暫且不談),而被送上戰場的士兵清一色都是二十歲上下的青年:有的對軍人和戰爭抱有浪漫的憧憬,有的想過點不一樣的生活,有的熱烈信仰共產主義,還有的是被徵召不情願地上了戰場…即使距離衛國戰爭結束不到一個世代,戰時的孩童青年已為人父母,常理上他/她們不會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同樣的苦難,但在蘇維埃政權的統治和洗腦下,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孩子們仍踏上了戰場,卻是被鋅皮棺材給抬了回來,留下心碎的親人和一輩子無法治癒的傷口。

 

  《鋅皮娃娃兵》採訪了參戰士兵、戰地醫護人員和其家屬,以他/她們的視角來敘述這場和官方宣傳截然不同戰爭:沒有友好互助的人民,沒有開墾沃土、協助建造基礎設施的,有的只是當地人無盡的仇恨,戰後嚴重受創的身心,消逝的年輕生命和無數的破碎家庭。

 

  受訪者的觀點不盡相同,有的人肯定戰爭的正當性,有的人否定但堅決捍衛參與者的榮譽名聲,有的人憎恨憤怒的反對,有的只想遺忘和早日脫離戰爭的夢靨,但不管觀點為何,對戰事殘忍寫實的描述和失去摯愛的椎心之痛卻是相同的。

 

  不是為了保衛祖國,那麼士兵為何而戰?為誰而死?

 

  本書除了紀錄這段歷史,也收錄書籍在出版後來自受訪者和各界撻伐譴責的書信,控訴作者扭曲他/她們的原意、敗壞侮辱陣亡者的名譽,尤其以失去孩子的母親最為激烈,她們拒絕相信自己被稱為「戰爭英雄」的孩子其實是劊子手,無法忍受這等同二次謀殺的指控:毀掉她們心中的小太陽,否定孩子們的人生價值,連最後一丁點美好的回憶都要奪走…

 

  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傷害了整個世代的人,但發動戰爭的人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沒有給予傷兵應有的撫卹補償,反而是任由受害者被社會誤解歧視、利用遺族悲傷來攻擊挑戰他們權威的異議份子,操弄意識形態與輿論,讓這場早該畫下句點的戰爭以另一種型態持續存在著。

 

 

   貓頭鷹出版自九月起舉辦一系列亞歷塞維奇作品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

 

  活動報名頁:請點我

 

 

  書名: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出版社:貓頭鷹

  入手方式:試讀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準備去種田的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