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E UP
如果用股市來形容我追這部戲的過程,大概就是低點買入看著它一路漲到第三集,然後第四集跳水後國安基金進場護盤,但護盤無效法人外資還是持續賣超跌停,就…GG了。
內有劇透和個人主觀Balala,請斟酌閱讀。
《麻醉風暴》用了三集來鋪兩個主線梗:蕭政勳揮之不去的夢魘和崩壞的醫院體制,結果第四集突然充滿了鄉土劇Fu,不管是劇情暴衝還是處理的手法(直接到我都不忍直視了)都讓我差點爆粗口,第五集更是充滿淦到不行WTF的羅曼史和眼神整個死掉的心理創傷真相,雖然角色錯位反轉確實有那麼點驚喜感也解釋了我之前納悶超久的推理疑惑,但……
還是拉不回我對《麻醉風暴》的整體評價。
下收條列式心得。
雷聲大雨點小,不管是心理線還是對醫療體系的批判都是,尤其是後者,根本老調重彈,收尾意象美好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改變,也跟主打Slogan嚴重脫鉤,非常可惜,導致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是目標對象群和台灣能拍醫療相關題材已經要放炮慶祝了,不要太苛求人家。
標籤化,角色(職業)標籤化欠缺經營,除了兩位男主角因為劇情考量形象較為豐滿外,其他角色在我看來幾乎都是NPC,差只差在程度差異而已。
懷抱理想在體制中一路爬到今天的地位,院長是個很有發揮空間的角色,要說他是本劇最難詮釋最吸引人的角色也不為過,但複雜的心路歷程和道德矛盾的設定全被直白的對話、沒驚喜可言的回憶殺和一點都不細膩也不勾心鬥角的危機處理給浪費,我不知道這是劇本的問題還是怎樣,總之覺得超敗筆就是了。
以第三集作為分水嶺,蕭政勳和葉建德分別是前三集和後三集的主角,前者在後三集除了談戀愛外沒有絲毫作用,後者的復仇動機和手段雖然在獨白兩次的《日內瓦宣言》下顯得格外諷刺和令人唏噓,但就只是烘托當下那個氣氛,而後就沒了。
蕭政勳的心理創傷只是為不知道出來幹麻的精神科醫生鋪路,還有拉近和合理化與病患家屬間的關係。
精神科醫生就聽你說就好啦!許瑋甯的角色給我的感想就是學生時期看的台言和網路小說:由於作者能力不足以致丟出來的角色就只是個賣設定的,楊維瑜很好的詮釋了這個概念。
賣設定的精神科醫師楊維瑜。
公視出品的作品應該不只如此,看得各種可惜和囧,希望之後再接再厲。
就這樣(・_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