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GTFJom  

「新疆」,意即「新的疆域」。

從此,「他們」被迫成為中國人。

 

  我在看完《東突厥斯坦》後對新疆/東突有了比較系統性的認知,但總覺得書籍字裡行間都溢滿了作者壓抑許久的吶喊,文字參雜過多個人情緒,讓我對內容稍微有所保留,但在看完《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後…

 

  (深呼吸)

 

  先說個人覺得不錯的部分:作者按照時序將新疆/東突的歷史爬梳,將中共對新疆和維吾爾族的各類政策(經濟、產業、教育、文化和政治等)和民族衝突搭配重大事件整理講解,對初學者來說是不錯的入門書籍,幾乎每個面向都兼顧提及,但也幾乎在每陳述一個(中共迫害維吾爾族的)觀點都要補上在我看來是欲蓋彌彰、前後矛盾的新聞事實來做平衡,看得我完全不理解作者到底是想表達什麼;是想抽離立場、呈現作者所看到的讓讀者自行判斷?還是想表達中共並非針對維吾爾族或因資訊不足無法確實了解事實,所以不應輕易下結論?

 

  先舉例讓我讀來差點爆炸的節錄:

  西部開放政策(西部大開發)著重於將新疆自然資源轉移出去,卻沒為該地區的維吾爾族人提供多少實質好處,這使得許多觀察家將政策歸類於殖民計畫。

  「將新疆視為中國的內部殖民地是否適當?」這個問題一直備受爭論,而答案往往取決於個人對更廣泛歷史問題抱持的觀點、共產黨統治該地區的合法性,以及個人對殖民關係的定義。』

 

  ……所以你說中共有無殖民新疆的判斷是個人對歷史和殖民定義的觀點?而非現實存在的差別待遇、經濟邊緣化和政策系統性排擠、歧視?難不成漢人本位主義/中共官方宣稱的「讓新疆人都能過上文明進步生活」的「為你好」也能被視為一種非殖民的解釋?

 

  如果只有一次就算了,我會覺得這是作者基於學術嚴謹而不下定論不過這段話我完全無法苟同,但如果不只一次,而且每次都還在後面附上「平衡報導」來補充中共並非針對維吾爾人,中央的苛政暴政不分種族一視同仁Balabalabal……

 

  再舉例一個: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喀什噶爾老城被拆遷、居民被強制遷移,這被許多人認為是對維吾爾文化和身分認同的打壓,接著話鋒一轉又「平衡報導」在中國土地歸國家所有,人民只擁有房產權,並以08年北京奧運拆除了北京的老胡同街區,它們同樣乘載豐富的中國文化遺產,但也無法逃離拆毀的命運。

  在市場利益前,漢族也沒有比維族得到更多保障。

 

  ……對,中共的體制就是這樣,但不僅僅是市場利益還有極權政治,再者08年北京奧運拆除老胡同和都更(炒地皮)的的關聯性更大,你天高地遠又荒蕪的南疆大搞拆遷跟我說是市場利益?哈,你當我三歲小孩沒讀過書哦?有腦袋的人都知道是政治因素,把老城區好好保存下來發觀光財豈不更賺?

 

  然後作者在後面補述老城區被拆毀並非單一個案,而是全新疆都在經歷同樣的拆遷過程,這使得許多城市裡的維吾爾社區破碎化,不僅加速人口外移,也讓社群不再像過去緊密保有族群文化傳承,接著自己又做出前後矛盾的結論:造成如此侵略性的都市規劃原因,意識形態可能和經濟因素同樣重要。

 

  我說何苦這樣打臉自己和折騰讀者呢?

 

  談到外界認為是在扼殺維吾爾文化的雙語政策,作者也認為維吾爾人在勞動市場處於弱勢的原因並非他們不會說漢語,而是各種結構性和政策性的影響所致,否定中共定調這是為提升維族就業能力的「德政」,進而帶出「雙語政策」對維吾爾文化的影響和新疆政府的執行面向和目標,但「平衡報導」又來了(翻白眼):雖然雇用歧視不合理,但作者提及漢族雇主也依據省籍出身給予差別待遇(拒絕雇用某省分人),認為這樣的差別待遇是一種提醒,不要將漢人視為一體視為鐵板一塊。

 

  ……我已經懶得再多說什麼了。

 

  不過作者還是點出了多數主流媒體所忽略(或選擇性忽略)的問題:誰能代表新疆的維吾爾人?

  他引用2013年《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自問自答的提出「新疆的維吾爾人想要什麼?」和回答「你不能把所有的維吾爾人都綁在一塊兒。」

 

  我同意作者所說的:不同群體派系有不同的目標。有的要求更公平的待遇,有的想要徹底從中國分裂出去,而一般觀點常將維族對漢人的反感、厭惡和成見簡化或直接與支持獨立劃上等號,忽略人們的口語概念和實際信念間潛在的巨大差距。

  這個論點確實值得討論,可這又回到最根本且無法解決的問題:中共徹底封鎖新疆的訊息流通,除了海外安全的維族人能自由表達意見,外界無法接觸更遑論採訪知曉新疆維吾爾人真正的心聲,要回答「誰能代表」前得先解決「言論自由」的問題啊(白眼翻到後腦勺)

 

  你以為前後矛盾和文青小清新調調就這樣嗎?

  不,作者遠比你想像的還要更「有意思」。

 

  『維吾爾人遭受國家政策壓迫、承受制度化的差別對待;記者和激進人士強調這些不平等待遇沒有錯,問題是沒什麼人提及新疆維吾爾人可能用什麼樣的方式,在不公然挑戰政府權威的情況下應對--抵抗這些問題?』

 

  蛤?在不公然挑戰政府權威的情況下抵抗這些問題?你在供三小!!!?

  老實說看到這裡我都快扔書了,但剩沒多少就看完,我還是忍著各種不適繼續往下翻。

 

  前面作者已否定漢語有助於維族在職場的競爭力,但是在快進入尾聲時他又彷彿忘記中國是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且立場丕變在我看來就是在替當局背書和檢討受害者:『雖然雙語教育危及維語的傳承,但漢語口語能力賦予的權力遠不只是找工作方面而已,漢語能力成為維吾爾人表達憂慮的工具,使他們能更與廣大的中國社會接觸……在面對幾乎是單一語言教學的教育體系時,擁有一個蓬勃發展的音樂界顯然有助於保留維吾爾語。

  對現在的維吾爾人來說,音樂和其他文化途徑可能是推廣維吾爾語最安全的方式。』

 

  我說,你自己不是都說音樂和其他文化途徑都被嚴格審查打壓了?除了歌功頌德讚美黨和官方所容許的,你能用維吾爾語唱些什麼?

  漢語能表達憂慮更讓人捧腹大笑,漢人都沒有的權利你還奢望當局會讓維吾爾族有?

 

  看到這裡我已經對本書的結論不抱任何期待直接呵呵,作者用「清新脫俗」的觀點回答「在不公然挑戰政府權威的情況下抵抗這些問題」和給西方讀者一個意象美好的開放式結尾:『這些年輕歌手音樂家展現了另一種抵抗的方式,代表許多年輕、住在城市、會說漢語的維吾爾人,淬鍊出另一種維吾爾身分認同,這樣的身分可能能夠使他/她們越過生活在當代中國的壓力、限制與矛盾(這些並不一定和少數族裔身分有關:是作者括號不是我括號),當他們將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並擁抱全球化的同時,有部分人仍還保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意識,並努力確保這些無形的資產能夠繼續生氣蓬勃及富有意義。』

 

  供三小。

 

  我很想直接把這三個字當做感想,但覺得還是得寫些什麼,這又繞回文化觀察學者和《東突厥斯坦》作者所擔憂的:漢人對維吾爾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也符合中共當局對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期望」和「需求」定位:將民族意識侷限在民間風俗領域中。

 

  少數民族的文化只能是「一個族群繽紛燦爛的歷史過去」,它的存在是為政治服務,只能是一個標籤Logo,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是我的不是你的。

 

 

 

  書名:《躁動的新疆,不安的維吾爾》

  China’s Forgotten People: Xinjiang, Terror and the Chinese State

  作者:尼克・霍史達克

  出版社:光現出版

 

arrow
arrow

    準備去種田的夏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