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會自己拼命幫它美化和擅自腦補設定加戲。
維新不是終結,而是開始。
維新初期最能體現日本是如何從封建走向現代,如何無中生有(各種社會制度改革和法治觀念建立)和與國際接軌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神奇過程。
雖然說第四集的標題是「佐賀之亂」,但「佐賀之亂」占的篇幅其實不多,重點反而是在以西鄉隆盛為首的薩摩眾人在面對維新後政府推出一系列有違當初他們推翻德川幕府初衷的「政策」的反應,從內政問題演變到外交危機最後導致內戰發生的各種骨牌效應,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歷史課本一定會提的「牡丹社事件」,課本所畫的重點是:琉球漁民遭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以「懲罰兇手」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實則利用這次紛爭將同時對清朝日本朝貢的琉球併入版圖,而日軍侵台讓清朝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對臺治理政策轉向積極--
我念的課本版本是這樣寫的,所以腦內對日軍出征的想像是軍容壯盛、裝備精良和策畫布局已久等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大本營參謀部作業標準不過歷史上的參謀本部簡直日軍豬隊友盟軍心之友,但事實證明面對真實歷史(即便是日本史觀起碼也是較為全面敘事的史觀)擁有一知半解的刻板印象或打從一開始就是錯誤認知的腦補是件非常可怕的事,以致閱讀時我是精神衝擊不斷、史觀是被直接砍掉重練的=____,=
在閱讀《宛如飛翔》一二集時看到明治初期政府把自己搞到隨時滅亡都不意外和不知道該從何吐槽起的《征韓論》,以為已經沒什麼能嚇到我了,但看到司馬遼太郎對西鄉的剖析翻案和牡丹社事件出兵背後原由超展開的波折,還是有被驚嚇到。
哦,就是想打架和柿子挑軟的捏嘛,呵呵(冷漠臉)
前情提要:西鄉在征韓論被內閣打槍後請辭,包括副島、板垣和江藤等人跟著辭職下野,但廢藩置縣、剝奪士族特權等一系列改革早就讓各地士族不滿已久,西鄉下野後佐賀開出第一槍,但不成氣候武力弱爆的佐賀被政府軍拿來當經驗值打爆,並對首謀江藤新平處以梟首,此舉無疑是對薩摩殺雞儆猴,警告他們不要輕舉妄動,但已經被點燃的火藥不是你叫它別爆炸它就不會爆炸,為了宣洩士族的不滿和維護威望搖搖欲墜的明治政府,大久保只好讓大家出去打架了。
對,就是出去打架,因為「大夥兒都想打架」所以就讓他們出去打個爽,跟課本上寫的「懲罰兇手」和併吞琉球其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就只是個藉口。
但士族會不爽還是要回歸到中央的「廢藩置縣」;當初薩長士族拿命拚來的改朝換代為的就是要過「好日子」,但「好日子」非但沒過成還被剝奪特權失去俸祿、連過去只有武士能當的兵都被平民給取代,這叫當初跟著政府打天下的士族情何以堪?會不爽超正常啊(眼神死)
國家現代化廢除封建是必然的,但人家不爽的理由正當到你無法反駁,作為陸軍大將和薩摩代表的西鄉能夠體會士族的憤恨不平,也盡己所能安撫和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解決方式,而他的解決之道就是「征韓論」。
從古自今解決內部矛盾和團結民族最簡單快速又有效的方式就是對外擴張。
「征韓論」說好聽些是向朝鮮輸出革命幫助他們現代化(呵),難聽點就是強迫中獎、最好對方拒絕還殺了特使讓日本有理由出兵,西鄉打的算盤是藉出兵朝鮮來緩和士族對政府日益不滿的高漲情緒,不過除了主戰論外後人也替西鄉緩頰,表示征韓論不單只是想向朝鮮輸出革命,更重要的是聯合朝鮮和清國共同抵禦沙俄建立北方防線,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登登)
不過提案被無法負擔戰爭費用等超實際理由否決,後面插入「前情提要」快轉帶到大久保發現他還是得讓那些士族找點事做,遂提出「征台策」(距離琉球漁民被殺已經過了兩年),畢竟征韓有得罪沙俄的風險,征台的話清國明顯比沙俄好對付,便開始認真說服一點都不想打仗的內閣(內閣:對!我們一點都不想打仗!一點都不想!!)和擺平不想讓在清權益受損的英國使節等多戰線副本。
劇情一邊順著時間軸跑,一面邊透過事件衝突和官員間的斡旋爬梳各人對「想要建立怎樣的政府」的背景分析;幕末除了戊辰戰爭是一起的外其他都是各自運作,沒一起共事都還好說話,但維新後要一起工作,各藩間的文化差異和利益衝突就…
你們薩摩人好煩哦(扶額)
但就算我覺得煩也不代表我認為長州人比較好,沒有!!
總而言之,要搞清楚維新初期政府行事的風格和政策導向,一定要連同決策者出身藩的歷史地域背景有所了解,不然真的會有「天啊這人怎麼這樣也太莫名其妙了吧簡直不可理喻!!!!!!!」等想辭官打人的衝動。
這是我看《宛如飛翔》從藩的角度對西鄉、大久保和木戶等人的價值觀塑造影響的感想,最有感最直白的是作者寫的:西鄉是為了薩摩而行動,卻碰巧改寫了日本的歷史。
這些我都能接受,但關於牡丹社事件…呃,我想燒了歷史課本(認真)
延伸閱讀:
書名:《宛如飛翔》佐賀之亂
翔ぶが如く
作者:司馬遼太郎
出版社:遠流
留言列表